同性恋,对于个人的确算是一个美好的情感,绝对不是邪恶的。但是问题在于,在中国,这是一种被歧视的行为,来自社会的压力会大大抵消因为感情而带来的幸福,甚至痛苦大于幸福
同性恋的成因,有三种看法
种:认为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,也就是说是先天的,生下来就是了。
第二种:认为是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,也就是说后天环境影响造成的。
第三种:认为人类的性倾向有双向发展的可能。同性恋的原因与异性恋的原因没有什么不同,其差别只是选择对象的性别不同而已。
大多数同性恋并不是天生的,而是与后天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。所以我认为,家长如果不希望孩子将来有同性恋倾向的话,好从小就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,因为改变一般比预防困难
(一)同性恋在中学里并不稀奇
不是危言耸听,在中学里,同性恋倾向已经不是珍稀的个案了。由于中学的孩子已经有了情感需求,而同性之间由于接触机会更多,交往更方便,所以有些发展成同性的恋情是不奇怪的事情。当然模模糊糊的恋情较多,终发展成真正的同性恋的还较少。
(二)从小注意塑造孩子的性别角色
性别从生理上来看是天生的,但性别的心理角色与后天的塑造有关,比如,主要生活纯女性
家庭的男孩子容易有“娘娘腔”的倾向。 有的父母不太注意,为了方便或其他的原因给女孩子留短发、不穿裙子、不穿漂亮衣服,容易给孩子形成假小子的形象,这一形象会在环境中强化,同学们会按照对待男孩子的方式对待她,看待她。
(三)注意不让孩子形成对异性的错误印象
有的家长告诉女孩子要小心男孩,甚至说男孩子不是好东西,这种错误的认知有可能造成孩子对异性的排斥。而学校里有的老师为了管理的方便,排斥男女之间的交往,告诉女孩:男孩子都很讨厌,这也容易造成女孩对男孩的偏见。另外,有的女孩子娱乐圈里的看似完美的帅哥看多了,而现实中的男生看似差距很大,可能会认为男生没有吸引力,其实每个男生有每个人不同的魅力。
(四)不要只考虑学习
有的家长把学习放在位,其他的很少考虑。为此目的,告诉孩子不要和男孩子交往,或者禁止和男孩子接触。其实这种禁止常常是不奏效的,而且初中以后的孩子往往有情感的需求,如果你禁止了异性的交往,他(她)就有可能转到更隐蔽的同性那里去,而且对女(男)孩子的真实情况更加没有体验。现在孩子的观念与六七十年代的人不同,他们有的把同性恋看成一种时尚,所以形成同性恋倾向的可能在增加。而且现在中性文化很有市场,容易出现多种倾向。
(五)保持交流的通畅
父母和孩子保持交流、沟通的通畅,在家庭教育中是很重要的——对很多方面来说都是如此。能够沟通才可能早期发现孩子心理的变化,早期干预。当你发现孩子对异性不感兴趣的时候,就要考虑这方面的风险了。
上一篇:性心理:性心理变态的几个表现
下一篇:天津性心理:性梦的形成